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塔奇諾 ( 鋼琴 ) ,路易.德.夫勞門特 ( 指揮 ) 演奏 聖桑 : NO. 5 「埃及」鋼琴協奏曲,非洲幻想曲,奧弗涅 狂想曲 ,結婚蛋糕—奇想圓舞曲 / Saint-Saëns : Piano Concerto No.5 , Africa Fantasy , Rhapsodie D'Auvergne ,Wedding Cake Caprice Valse - Gabriel Tacchino ( Piano ),conducted by Louis De Froment


               ( Pathe - Vox  Turnabout ‎– TV 37108S ,1976年 LP )


塔基諾 Tacchino 是法國在戰後最重要的鋼琴家之一,也是浦朗克唯一的鋼琴學生,從1966年到1985年間,錄下具里程碑意義的浦朗克鋼琴作品全到愛樂者的喜愛,另外在 Pathe 的聖桑鋼協集亦為樂評家所推崇。

聖桑鋼協集共 5首,以 NO. 2 ,4 為代表作,NO. 5 「埃及」 亦有名。聖桑 很喜愛北非的人文景觀常去旅行。本唱片的 NO. 5「埃及」和另一首非洲幻想曲 就是反映。其它的二首為 奧弗涅 狂想曲 ,結婚蛋糕—奇想圓舞曲 。是除了有編號的五首外,這三首也收藏可把聖桑鋼協 一網打盡。






















Gabriel Tacchino is one of the premier post-war French classical pianists; he also teaches piano.
Tacchino was born in Cannes on April 4, 1934.




Louis de Froment ( 5 December 1921 – 19 August 1994) was a French conductor.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德先豪 ( 中提琴 ) ,雷帕德 ( 指揮 ) 演奏 布洛赫《希伯來組曲》,白遼士 : 哈囉在義大利 ( 李斯特 改編 中提琴奏嗚曲版 ) 德先豪 ( 中提琴 ) ,米恩(鋼琴) / Bloch : Suite hebraique - Toszeghi ( Cello ),conducted by Raymond Leppard ,BERLIOZ - LISZT : Harold in Italy - Toszeghi ( Cello ),Hamish Milne ( Piano )


                               ( ALOIV A 2002 LP )

看看這唱片封面就以龐貝城的女人壁畫,沒有任何作曲家 , 演奏者的文字表示。反面也一樣,只有中提家 Tòszeghi  照片。 其實另外 指揮 Leppard 和鋼琴家 Hamish Milne 更是出名也沒露臉,以行銷手法而言有些可惜


Bloch 喜好弦樂器,善於運用無調性和民族歌謠,具有深沉,幽遠情調,來表章他的猶太血統,最有名是 大提琴協奏曲的 希伯萊幻想曲「所羅門」,中提琴協奏曲的《希伯來組曲》好聽。只是他的音樂千篇一律強調這受難千年的猶太心和靈,就像電影「賓漢」配樂,。聽多了有如一而再被 "客訴 " 一般,煩不煩?還好本唱片的 Tòszeghi 演奏娓娓道來,富有感情,相當動聽。Leppard 的伴奏亦是一流,以《希伯來組曲》這曲,是好選擇。


 哈囉在義大利 是 最有名的中提琴協奏曲,李斯特 有偷天換日能力把整首交響曲,歌劇 改編為鋼琴曲本唱片是 李斯特 改編白遼士 : 哈囉在義大利 的 " 中提琴奏鳴曲 " 版本,原管絃部份置換成鋼琴,現有數個錄音算是罕見版本。以實際聽來 鋼琴頗為吃重,有些段子甚至有些逾越中提琴份量。Tòszeghi  演奏 第3樂章 "阿爾卑斯山民,寄給愛人的小夜曲 " 中提琴的主題是很迷人,而 Hamish Milne 是位當仁不讓的鋼琴家 ,本唱片的表現更是活躍得很,在最後的狂亂主題真是耀眼到一支獨秀。

這仍演錄都不錯的罕見唱片



LP-A
A1 Ernest Bloch Suite Hébraique For Viola And Orchestra
Harold In Italien
A2 H. Berlioz- Liszt 1. Harold In Den Bergen
LP-B
B1 H. Berlioz - Liszt 2. Pilgerzug
B2 H. Berlioz - Liszt 3. Serenade
B3 H. Berlioz -  Liszt 4. Orgie Der Briganten

Piano – Hamish Milne
Viola – Andràs Von Tòszeghi
Conductor - Leppard
Orchestra - BBC Northern Symphony Orchestra 












Andràs Von Tòszeghi :
Viola. Born in Budapest, Hungary, 1945, moved to Switzerland in 1956. 
Member of Festival Strings Lucerne between 1966 and 1970.







Raymond Leppard   (born 11 August 1927) is a British conductor and harpsichordist.







Hamish Milne (born 27 April 1939, Salisbury) is a British pianist known for his advocacy of Nikolai Medtner.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早川正昭 ( 編曲,指揮 ) 新維瓦第合奏團 演奏 『鄉土詩情』/ Beautiful Folk Melodie - conducted by Masaaki Hayakawa

                                  ( SUNRISE 504,1984年 LP )




上揚唱片為本土音樂出版不少錄音,有馬水龍,江文也 ....等人,江文也的 故都素描 和台灣舞曲 因 江文也投共原因,最初版封面得隱其名。

不過最暢銷倒是 遠赴日本由 早川正昭  先生編曲且指揮 新維瓦第合奏團 一系列的《台灣四季》。個人最愛這片 『鄉土詩情』。專輯收錄12首台灣地區流傳甚廣的民謠,有原始民謠,也有創作歌謠,如「百家春」、「河邊春夢」、「補破網」、「天黑黑」、「丟丟銅仔」、「心酸酸」、「望你早歸」等,早川正昭  改編成室內樂演奏形式有一種清新的風情今人喜愛。

LP-A
1. 百家春
2. 日日春
3. 河邊春夢
4. 草螟弄雞公
5. 補破網
6. 天黑黑
LP-B
7. 農村酒歌
8. 秋風夜雨
9. 採茶歌
10. 心酸酸
11. 丟丟銅仔
12. 望你早歸

早川正昭 ( 編曲,指揮 ) 新維瓦第合奏團











(早川正昭, 1934年 1月7日 - ),在日本的的作曲家 , 指揮 。 廣島大學名譽教授,新維瓦爾第樂團首席指揮。




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卡拉揚 指揮 李查 . 史特勞斯 : 蛻變,死亡與淨化 / Richard Strauss : Metamorphosen ,Tod Und Verklärung - conducted by Herbert von Karajan

                        ( DG  2532 074,1983年 LP )





戰最未,李查 . 史特勞斯 已屈八十垂暮之年卻眼看慕尼黑國立劇院,德勒斯登歌劇院,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先後被毀滅性轟炸破壞殆盡,這時聽見廣播在公布德國投降的消息後,隨即播出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的 “送葬” 時,不禁百感交集老淚縱橫,史特勞斯 希望德國能從廢墟再站起來。先前他接受了 Paul Sache 委託寫作的 蛻變  Metamorphosen 持續加入錯綜複雜的心思,蛻變 至少出現了五個音樂主題,其中就包含著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的“送葬” 旋律,所以強烈呈現着輓歌風,是可想而知的。蛻變 因用了10 把小提琴 ,5個中提琴 ,5個大提琴和3個低音提琴,所以稱為 寫給二十三把獨奏絃樂器。

1947年卡拉揚 在指揮 維也納愛樂 錄製 「蛻變 」時 ( HMV  RLS 7714 )  覺得在某些高潮段落時,23支弦樂太單薄了。無法作出全然的效果。卡拉揚 透過 Paul Sache 向 李查 . 史特勞斯 請教 是否可以在高潮段落加用更多支更豐滿的弦樂? 李查 . 史特勞斯 向 Sache 說 「如果他 (卡拉揚)能取得所需的弦樂,就讓他去做吧!」。有了這承諾後,
1947年版是如此作, 1971年 , 1983年的本唱片 都依樣畫葫蘆。貫穿 任督二脈後的「蛻變 」加上 柏林愛樂這神器聽得真是激動人心,已打遍天下無敵手了。Marriner ( Argo ‎– ZRG 604 ,1969年LP )也算是演錄俱佳的版本,其弦樂和卡拉揚版一比較,硬是下盤輕不夠強壯。不用懷疑,卡拉揚另一名唱片  Schoenberg  Verklärte Nacht  ( DG 2530 627,1975年 LP),也是如法泡製。

去它的技術犯規,只要有效,卡拉揚從不留活口。







Metamorphosen (Studie Für 23 Solostreicher) (26:11)
LP-A   Adagio, Ma Non Troppo – Agitato – Più Allegro – Adagio, Tempo Primo – Molto Lento
Tod Und Verklärung Op. 24 (Tondichtung Für Großes Orchester) (25:23)
LP-B  Largo – Allegro Molto Agitato – Etwas Breiter – Tempo I. Sehr Breit – Allegro Molto Agitato – Moderato


Conductor – Herbert von Karajan
Orchestra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Herbert von Karajan  ( 5 April 1908 – 16 July 1989) was an Austrian conductor. 





2018年7月19日 星期四

【企鵝 三顆星戴花 】卡拉揚 指揮 西貝流士 : 交響曲 NO. 4 ,黃泉天鵝 / Sibelius : Symphony No. 4 , The Swan Of Tuonela - conducted by Karajan

                                                         ( DG 138 974,1965年 LP )


1955年,卡拉揚錄完 西貝流士  交響曲 NO. 4  ( 也是選入企鵝 三顆星戴花 ,Columbia ‎– 33CX 1125  )李格  ( Walter Legg ) 訴 西貝流士 給 卡拉揚 的反應,如是說 :「卡拉揚是唯一演出我所要內容的指揮。不過依照歷史,西貝流士 這話可不只對卡拉揚說過,這口水人情對奧曼第...等人也用過。

實上 卡拉揚從未和西貝流士見過,對交響曲 NO. 4的看法認為是一個里程碑,難度很高。如同少數交響曲如 布拉姆斯 NO. 4 , 馬勒 NO. 6 都是從頭到底的悲劇,是全然的災難做結卡拉揚 形容每一和弦都要作出巨大衝擊,像心中的一座大橋的影像,柱子如何以巨大的力量與重量升起再迅速放下。

講明些,在悲劇的洪流下如何剛柔共濟,卡拉揚明顯是個中高手。從悲傷的大提琴開場就是扣入心紘,Karajan 把人面對死亡的恐懼沮喪用灰暗色調為詮釋出來令人動容。事實上聽完這版本後,其它錄音就有如朝露遇到陽光變得地位消失必潯爵士的 No. 4 ( World Record Club – SH. 133  LP ) 也是相當好但錄音太老舊了

本唱片後無來者。











( Columbia ‎– 33CX 1125  ,1955年 LP  )

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 布蘭德爾 個人首次錄音,聖誕樹 世界首錄》布蘭德爾 演奏 李斯特 : 『聖誕樹 組曲』/ 《 Alfred Brendel ' s Debut Recording, world premiere recording - Christmas Tree' Suite 》 Liszt : The Christmas Tree Suite - Alfred Brendel ( Piano )


                        ( DELTA  DEL 12004,1962年 LP ) - Rec 1951 / 52






"The Christmas Tree" - Suite
LP-A
A1 An Old Christmas Carol
A2 O Holy Night
A3 In Dulce Jubilo
A4 Adeste Fideles
A5 Scherzoso (Lighting The Candles On The Christmas Tree)
A6 Carillon
LP-B
B1 Slumber Song
B2 Ancient Provencal Christmas Carol
B3 Evening Bells
B4 Once Upon A Time
B5 In The Hungarian Manner
B6 In The Polish Manner

 Alfred Brendel ( Piano )

鋼琴大師 布蘭德爾 早已金盆洗手,當年 Philips 公司 出版了一套「The Art of Alfred Brendel共 25 cds,凡購買可贈送一張CD 為 布蘭德爾 個人首次錄音 ( 1952 ) 李斯特 『聖誕樹 組曲』,這份錄音即本唱片。


李斯特 有偷天換日的能力可把整首交響曲,歌劇 轉換成鋼琴曲。『聖誕樹 組曲』卻是 類似 舒曼 的兒時情景 ( Kinderszenen ) 是為他的孫女而作,沒有翻雲覆雨的炫技,這不是李斯特 。但,仍有可聽之處,如 A5 Scherzoso (Lighting The Candles On The Christmas Tree) B1 ( Slumber Song ),可視為罕見版本收藏。本唱片為 布蘭德爾 甫出道的首次錄音,也是 聖誕樹 的世界首錄,是有謀略,年輕的 布蘭德爾 不燥進而是彈得熟思工整只是 快緩輕重的對比仍嫩些。可見 布蘭德爾 非天才型的鋼琴師,他今天的地位在於長時間自我的肯學勤練而來。


布蘭德爾 的 LIZST 録音過程時間長久,既緩慢但慎重。早先的 VOX 已有大將之風,多年後到 PHILIPS全然成為大師。在 PHILIPS 的錄音中的解説也是由 Brendel 親自執筆,聆聽外應認真拜讀。要提醒的是 VOX 部份如詩情宗教曲 ( Harmonies poetiques et religieuses )  , 匈牙利狂想曲 ...等等 ,後來在  PHILIPS 並沒重錄。不可偏廢,一併收藏


我最喜愛 LIZST 的巡禮之年(Annees de pelerinage),出外旅行獨自長途開車必備,多種版本中總體會 仍是布蘭德爾最好。其實在 PHILIPS 多年錄音早可湊成全集有餘,但可惜身擁這種重大資產 PHILIPS 這大公司居然未能匯集出版,連在英國錄制的 DVD 也只有 (Annees de pelerinage)的前二年。唉,徒呼奈何!



巡禮之年 中布蘭德爾 熟思的觸鍵顯示出雄深雅健之大器風範。事實上個人認為當代最偉大的 LIZST Piano Works 詮釋者。














Philips 公司 出版了一套「The Art of Alfred Brendel」共 25 cds,凡購買者可贈送一張CD 為 布蘭德爾 個人首次錄音 ( 1952 ) 李斯特 『聖誕樹 組曲』,這份錄音即本唱片。



























Alfred Brendel  (born 5 January 1931) is an Austrian pianist, poet, artist, and author.







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阿胥肯那吉 ( 鋼琴 ) ,伊凡諾夫 ( 指揮 ) 演奏 柴可夫斯基 : NO. 1 鋼琴協奏曲 & “永遠的第一名” 古特尼可夫 ( 小提琴 ),羅傑斯特汶斯基 ( 指揮 ) 演奏 柴可夫斯基 : 小提琴協奏曲 / Vladimir Ashkenazy ( Piano ) conducted by Konstantin Ivanov & VIOLIN CONCERTO - Boris Gutnikov ( Violin ) conducted by Rozhdestvensky


                          ( MK - JVC  SKV 0811 LP )











是原蘇俄 錄音由日本 JVC 發行一套 2 LP 的 柴可夫斯基 作品演出和錄音都是高水平。第一片是 元老級指揮 伊凡諾夫  Konstantin Ivanov   指揮的 "悲愴 "是典型俄式那種白熱化演出,當年的老俄國樂團充滿著蠻子氣味尤其會咬人的銅管最具威力和熱量足以融化極地的永凍層另一片也很值得期待,是阿胥肯那吉 演奏   NO. 1 鋼琴協奏曲  和  “永遠的第一名” 古特尼可夫 Boris Gutnikov  小提琴協奏曲 


阿胥肯那吉 演奏   NO. 1 鋼琴協奏曲,比起在西方世界由 Maazel 伴奏( Decca ‎– SXL.6058 ,1962年 LP )的名作,剛猛壯烈是阿胥肯那吉少有毫無忌憚充滿之勇演出

古特尼可夫 ( Boris Gutnikov ) 更是不得了,是蘇俄潛心培育用以比賽的終極武器。他參加的小提琴比賽中,全部都獲得第一獎,其中包括1956年布拉格大賽、1957年法國隆提博大賽及1962年的柴可夫斯基大賽,因而獲得“永遠的第一名”的美名。聽 古特尼可夫 的巴哈無伴奏 充滿自信和力道演奏十分享受,而 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協奏曲 更是首本 更得心應手,慢板的纏綿悱惻令人心醉。只是在冷戰期間的共俄 ,古特尼可夫   只被賦予往外參賽奪獎任務外,終生未離開俄國,從未在外國錄音,他只有 俄 MELODIYA  LP以致他在西方世界的知名度並不高。不過他的入室弟子 慕落娃( Mullova ) 小提琴 的 冷艷 早為大家所熟識。

古特尼可夫 早逝 (4 July 1931 ~ 6 April 1986 ),享年 55歲













Vladimir Davidovich Ashkenazy ( born July 6, 1937)







Konstantin Konstantinovich Ivanov (1907–1984), PAU, was a Soviet and Russian conductor.


Boris Lvovich Gutnikov (4 July 1931 in Vitebsk – 6 April 1986 in Leningrad) was a Soviet violinist, born in the Belorussian SSR.
He won the 1957 Long-Thibaud Competition and, most notably, the 1962 International Tchaikovsky Competition ex-aequo with Shmuel Ashkenasi. 













Gennady Nikolayevich Rozhdestvensky  (born 4 May 1931) is a Russian conductor.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霍洛維茲 ( 鋼琴 ),塞爾 ( 指揮 : 紐約愛樂 ) 演奏 柴可夫斯基 NO. 1 鋼琴協奏曲 / TCHAIKOVSKY NO.1 PIANO CONCERTO - Horowitz ( Piano ),conducted by Szell


                       ( MOVIMENIO MUSICO  01.008,1981年 LP )



Horowitz  唱片不多而協奏曲唱片更少,用手指算就夠了。最多是被作者酸說「已被 Horowitz 占為已有拉赫馬尼諾夫 no. 3 鋼協的三次錄音,其次為柴可夫斯基 no. 1 倒是和泰山大人 Toscanini 分別 1941,1943 二次。 Horowitz  是當時演出酬金最貴的古典音樂家,卻為最霸道最難搞出名,結怨相對也多,這是他協奏曲唱片少的原因之一。

  Horowitz  1928年1月12日卡內基音樂的美國首演曲目就是柴可夫斯基  鋼協 1,伴奏為 必潯爵士 Beecham 。當時 Beecham 卻看不起這來自俄國的猶太小子,就慢條斯理伴奏這首戰馬型的協奏曲。Horowitz 眼看這音樂會就要泡場,乾脆在第三樂章就直接抄前讓樂團在後追,這段被戲稱為 " 釋放的龍捲風 " 讓他一戰成名。

Horowitz 在音樂會上霸道一時。惡馬惡人騎,遇上比他更霸道 泰山大人 Toscanini也只得吞忍。在1941年的廣播版本,Toscanini 居然沒有指揮過 柴可夫斯基  鋼協 1 。Toscanini 的協奏定義很簡,你來協演奏。這不是針對  Horowitz ,是每一獨奏者都適用,這使得 Horowitz 再一次又得吃盡苦頭。Toscanini 不管快或慢板都主導了一切,快時不夠快,慢時連第二樂章行板中鋼琴和單簧管 對話都各自各的。一昧音量大使得 Horowitz 極少的詮釋空間,最後依得依樣再畫葫蘆在第三樂章憑著超人的技巧再演一次樂團拋後秀,演出歷史上最快最短的演奏全曲29分就達陣。經過歲月相處磨合翁婿才漸入佳境,1943年版長31分鐘。屈屈2分其重要,彈講究一氣呵成,減去壓力有些寬裕在音色 樂句的如歌性就更上層樓1943年版本格萊美名人堂賞。Horowitz 極高,一給顏色就開染坊,同情形也在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 NO. 2  ( RCA LCT 1025,1951年 LP -  Recorded May 9, 1940  ) ,Toscanini 也是壓抑一切,第二樂章稍事放手。 Horowitz 就演出一埸深刻又真誠的演奏


柴可夫斯基  鋼協 1 是 Horowitz 首本戲,儘管官方錄音版只有二個,還是有不少廣播甚至風衣版傳世,像塞爾 , 華爾特 , 巴畢羅里 ..等。但,最好的仍屬和華爾特 版本 ( music & ARTS  BWS 728,1976年 LP  - 柴可夫斯基鋼協 1,1944年,布拉姆斯 鋼協 1,1936年)。原因在於 華爾特 本身鋼琴造詣高超,熟識鋼協的要領,最重要的是Horowitz 很尊敬 華爾特 所以合作愉快。這裡Horowitz 在綿長的旋律中得到充裕的呼吸空間盡展蠱惑音色 ,甚至出現了百年難見的一次「真空」高潮。在第一樂章的發展部中忽然作暫停,營造出詭譎局面,等到心都快跳出來。這唱片另一片也是傳奇,很珍貴為Horowitz 唯一的 布拉姆斯 鋼協 1,本錄音第一樂章甚至迭失3分半鐘(見內標圖),但演奏翻雲覆雨令人贊嘆。不管您唱片架上的柴1, 布1多長,沒得商量,這唱片只得抵死以求。


『成是鋼琴師,敗也是鋼琴師』,1953年 " Horowitz Silver Jubilee Concert ",依合約伴奏是 塞爾 / 紐約愛樂。塞爾在上次 合作時就被 Horowitz 當眾洗臉,早已懷恨在心。有仇不報非君子,塞爾在排練中當面對著紐約愛樂 聲說 「這協奏曲是垃圾,我們就讓 Horowitz 在此為所欲為吧!」,使得未演時已滿城風雨。別忘了,塞爾也是鋼琴高手,曾和布達佩斯絃樂四重奏團員錄過 莫札特 : 鋼琴四重奏 NO. 1 , 2 深受好評  ( COLUMBIA - Odyssey 32 16 0139  LP -  recorded August 19-20 , 1946 )他當然知道在那挖坑。不用說,一定是第1樂章的發展部和第3樂章的結尾。

樂團當然只是聽指揮第一回合( 樂章 )塞爾順著鋼琴演奏加速,狂暴驅使樂團只差沒有喊出「乎死」。這使得 Horowitz 產生極大的壓力和焦慮,為求突圍,居然能以瞬間爆發的強奏壓過樂團,化不可能為可能。進入第二樂章表面行禮如儀在慢板中演奏得盪氣迴腸,Horowitz  好不容易得到一些調息。但,雙方心裡明白,下樂章終需一決。


「陝路相逢勇者先,第三樂章第2主題重現時 Horowitz 搶先出手超前樂團,硬是將 塞爾一車。雙方兢速下,Horowitz 用盡絕技爭先,始終勝出一馬鼻。這是挾怨報復事件,Horowitz 在瀕臨崩潰邊緣中成功再次打臉 塞爾一次,只是如同七傷拳 「傷人七分,損己三分!」,事後 Horowitz 心力交疲,同年進入第二次退休期直到1965年才復出卡內基音樂廳的回歸音樂會。

這場與 塞爾的演奏會後, Horowitz 從此不再公開演奏 柴可夫斯基 NO. 1 鋼琴協奏曲































Vladimir Samoylovich Horowitz  (  October 1, 1903 – November 5, 1989) was a Russian-born American classical pianist and composer. He was known for his technique, use of tone color, and the excitement generated by his playing. He is thought of as one of the greatest pianists of all time






















George Szell ( June 7, 1897 – July 30,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