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 TAS發燒名盤 》顧爾德 演奏 貝多芬 : 鋼琴協奏曲 No. 4 ( 指揮 : 伯恩斯坦 ),奏鳴曲 No.8《悲愴》,Beethoven : 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Sonata No. 8 《Pathetique》- Glenn Gould ( Piano ),conducted by Leonard Bernstein


                         ( CBS SOCL 47,1961年 LP )





  貝多芬 : 鋼琴協奏曲 No. 4  涵在於內省』,鋼琴演奏者是『游於藝』和樂團求得和平衡一團和氣。偏離這主旨,就不算好版本。要求得好錄普其實不難,市面流傳大師的版本還不少也好找。像 巴克豪斯 ( Decca ),布蘭德爾 ( VOX , Philips ) ...等都有多次錄音,波里尼 倒是該選和 貝姆 ( DG 2530 791,1976年 LP )而非和阿巴多。另外 Sir Colin Davis 伴奏下的  Stephen Bishop ( Philips ‎6500 975,1975年 LP ) ,阿勞 ( Philips  416 144-1,1986年 LP )為傳世之作。阿勞 在此有如雄獅踏地無比威嚴,慢板樂章己達天人合一之境,更為範本。反觀亦是著名顧爾德  Glenn  Gould 的本唱片,第一次聽來印象就相當惡劣,再聽時是稍好些。沒錯,自創的裝飭奏高人一等。但協奏曲講究一體, 貝多芬 : 鋼琴協奏曲 No. 4更是如此。前面一味耍帥總用低檔遊車河,不管後頭塞死,實不可取



顧爾德 這位亞伯斯格的名鋼琴家曾自我介紹「來自加拿大的作家 , 作曲家兼廣播職人,偶而有空也彈彈琴」,是持才傲物之言論?倒是覺得看什麼曲來定。個人荒島唱片的第一名就是 顧爾德 演奏 巴哈 郭德堡變奏曲 ( 1955年版 ),取其清新創意,每次聆聽必有所得。但,他的莫札特當斷不斷,不當斷也斷,又恣意增加裝飭奏。說是喜愛不如說是容忍,貝多芬也一樣,以前總有人說顧爾德壓根看不起貝多芬 , 莫扎特 ..等作品。

本唱片一開始鋼琴獨奏就慢條斯理到不耐。好了,該快些不快,該慢些也不慢。鋼琴一過門,伯恩斯坦的管絃就異常兇猛出柙,加速跑了半天都過北回歸線,一回頭才知乘客還沒上車。二人理念根本不合!朋友就跟我說「伯恩斯坦明擺在賭氣!」。伯恩斯坦 有次也和 顧爾德 同臺時就公開講 :等下演奏我們二人的觀點不同。又開玩笑說 :我也不知為什麼站在這裡?明明是怨偶幹嘛不分手,還拉我們墊背。這錄音倒是最好的,是 TAS發燒名盤。顧爾德 演奏 會不自主喃喃自語,這次絕對是最清楚的一次,也最令人討厭。

絕不推廌。









Glenn Herbert Gould ( September 25, 1932 – October 4, 1982) was a Canadian pianist who became one of the best-known and most celebrated classical pian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Leonard Bernstein ( August 25, 1918 – October 14, 1990) was an American composer, conductor, author, music lecturer, and pianist.


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世界首演 ,首錄 》阿瑪迪斯四重奏 演奏 布瑞頓 : 絃樂四重奏 No. 2 , 3 / Britten : String Quartets 2 & 3 - Amadeus String Quartet


          ( DECCA SXL 6893,1978年 LP )Op. 94  Recorded At  The Maltings  Snape  March 1978  ( Engineer  Kenneth Wilkinson ) ,Op, 36 recorded January 1963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






『對他而言最難承受的,似乎是再也看不到威尼斯了,這有如是最後的訣別。


                                                           湯瑪斯 . 曼 《魂斷威尼斯》


面對病情嚴重的心臟疾病,自知不久人世。布瑞頓於1975年底生日前夕偕著愛侶男高音 Peter Pears 悄悄來到威尼斯。相距1973年創作和 湯瑪斯 . 曼 的諾貝爾文學名著同名的歌劇《魂斷威尼斯》時間很近,有預感。


絃樂四重奏 No. 2, Op. 36 於1945完成,被公認是20世紀傑作。經過30多年後,絃樂四重奏 No. 3 在自家 Aldeburgh 寫作完成前4個樂章。因來日不多,布瑞頓 想在威尼斯完成絃樂四重奏 No. 3 的最後(5)樂章。不同於No. 2, Op. 36 控訴戰爭的殘暴不仁,No. 3, Op. 94 是反映晚年 布瑞頓身最痛苦又祈望平靜的歷程。第一樂章有如打翻調味罐百味俱陳充滿著各種情緒,第二樂章是短促活力是憤怒。第三樂章Solo,平靜的小提琴總挾帶著哀傷,大提琴固執在後其實宣告死神早己如影隨形。第四樂章是不相信和憤憤不平。而後來到平靜內斂的第五樂章。

威尼斯,布瑞頓拖著病體終於完成絃樂四重奏 No. 3最後(5)樂章且提名 V : Recitative And Passacaglia: La Serenissima 宣敘調 、帕薩卡利亞舞曲,最寧靜之城,  Passacaglia 帕薩卡利亞舞曲 布端頓最愛的曲調所以用在他最後一個作品。由大提琴相伴下各種樂器依序上場,層層纏繞相因,既富情感又富堅韌,最後步入莊嚴。走完人生的輪迥之路,不是也該如此?曲名 La Serenissima 就是義大利文的【最寧靜之城】,威尼斯自古就被稱【La Serenissima。念茲在茲,威尼斯【最寧靜之城】已成 布瑞頓 心目中的 達秋 (Tadzio)。

阿瑪迪斯四重奏作世界首演 ( 1976年12月19日),這個四重奏以作風獨特著名,演出絃樂四重奏 No. 3 的起於明亮喧囂而終於沉靜莊嚴是盡全力,首演前他們事先在作者面前先行演奏也得到首肯。不過,布瑞頓仍沒等到首演時就過世了。阿瑪迪斯四重奏的世界首演 ( 1976年12月19日),首錄( 1978年3月 )都是 The Maltings  Snape 舉行,Maltings 就是 那個唱片封面可看到外表有如穀倉,也是布瑞頓所有Decca 錄製天碟的埸所。錄音師是 Kenneth Wilkinson,不管樂器層次 , 音色 ,光澤 , 定位 ...無一不備是示範級錄音。


LP-A
String Quartet No. 3, Op. 94
A1 I Duets 5:31
A2 II Ostinato 3:04
A3 III Solo 6:02
A4 IV Burlesque 2:09
A5 V Recitative And Passacaglia: La Serenissima 8:15
LP-B
String Quartet No. 2, Op. 36
B1 I Allegro Calmo Senza Rigore 8:40
B2 II Vivace 3:25
B3 III Chacony - Sostenuto 15:25


Ensemble [String Quartet] – Amadeus String Quartet
Violin [1st] – Norbert Brainin
Violin [2nd] – Siegmund Nissel
Viola – Peter Schidlof
Cello – Martin Lovett
















The Amadeus Quartet was a world-famous string quartet founded in 1947 and disbanded in 1987


《威尼斯之死》(德語:Der Tod in Venedig,又譯《魂斷威尼斯》)是德國小說家托馬斯·曼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12年,是托馬斯·曼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魂斷威尼斯》(義大利語:Morte a Venezia,英語:Death in Venice)是一套1971年首映的義大利電影,由盧奇諾·維斯孔蒂執導,狄·保加第(Dirk Bogarde)及伯恩·安德森等主演。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 TAS發燒名盤 》布倫德 指揮 西貝流士 交響全曲 / Sibelius : Symphonies ( No. 1 ~ 7 ) - conducted by Paavo Berglund

                          ( FINLANDIA 3984-23389-2 ,1998年 4CD )


1907年當 西貝流士寫作交響曲 No. 3時,正逢生命低潮。眼疾每況愈下 , 酗酒惡習難改又欠了一屁股債,生活一團糟。寫給友人一封信提及「現在本該是最有用的光,我卻無所作為。唯有好好把握當下,一切還是要靠自己能改變」。西貝流士 的洗心革面就是交響曲 No. 3,他一直無法結尾。歷經掙札終告完成,西貝流士 把最後樂章稱為『來自混沌的結晶』。

只是世人如何看待此首交響曲 ?其實 No. 3 在 西貝流士 7首交響曲中卻有如棄嬰反觀其它交響曲 ,No. 1 富有創作國民樂風是成名作 , No. 2 最有名錄音也最多 , No. 5 最受大眾喜愛 ,  No. 4 是面臨死亡時心境反 , No. 7 是獨創單樂章的天才作。No. 4 和 7 最為學者專家的推祟,就連被忽略 No. 6 也被評價極精釆大家卻獨獨對 No. 3不聞不問?這樣說好了,卡拉揚 是最挺 西貝流士 交響曲,每一首都錄音好幾次,就獨缺 No. 3。為什麼會如此嫌棄,我也不知其實個人最愛就是 No. 3,不是最後樂章是第一樂章


No. 3 比前2交響曲規模較小,輕巧敏捷卻充滿著爆發力量。第一樂章對我而言是一埸登高沿途白山黑水大塊的壯麗景觀,艱辛向前。中場音樂的豁然開朗代表橫在前又是另一座更高的山,退無可退只得意志堅定繼續攻頂。這符合了當時 西貝流士 一心想要突圍脫困的心境,每次聽完第一樂章總捨不得又重來一次才下針到第二樂章。範本推薦 布倫德 最後一次全集,確為最好 No. 3 版本,理應脫帽致敬 。


左手指揮家 Paavo Berglund  以擅長國民派音樂著名,尤其是本家芬蘭的西貝流士,早在 EMI 就留下先後二次錄音。Berglund 於 1996年 開始錄製第三次 已屆70高齡,歷時三年至1998年完成。唱片公司是芬蘭的 FINLANDIA Recordings, 樂團是 歐洲室內樂團 Chamber Orchestra Europe ,其實大家心知肚明這是他最後的一次西貝流士 交響全曲,所以傾全力來成全大師。本唱片為《 TAS發燒名盤 》,示範級錄音 西貝流士音樂絕對有加成效果,卻不是推廌本唱片的主要理由。而是Berglund 早對西貝流士 音樂了然於胸,驅使歐洲室內樂團,其絃樂似絲 , 銅管堅實交織出澄澈如鏡的北國畫面,這必然是多年內心刻劃盤算,傾一甲子心血畢其功於此役。這套每一首都已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仍建議可先從 最出類拔萃 No. 3 開始聆賞,最有感。


唯有生於斯 , 長於斯的芬蘭子弟像  Jussi  Jalas 是 Sibelius 的親女婿 指揮的 西貝流士 : NO. 5 交響曲 (  REMINGTON R-199-201,1953年 LP )和 Berglund 才會毫不遮掩毫不保留,全盤托出對西貝流士 音樂的厚愛


有如抽屜打開東西早在裡面,爐火純青!











Paavo Allan Engelbert Berglund (14 April 1929 – 25 January 2012) was a Finnish conductor and violinist.


2019年3月24日 星期日

謝爾辛 ( 指揮 ) 演奏 貝多芬 : 艾格蒙 選曲 / Beethoven : Egmont Pages Celebres - conducted by Hermann Scherchen


                     ( Ducretet - Thomson 255 c 085 ,1954年 10 - inch LP )





貝多芬 天生壞脾氣又待人刻薄寡恩是十足的討厭鬼,卻寫出最具有人類高貴節操的音樂。艾格蒙 Egmont (Op.84)取材於歌德同名所作,就是表現反抗強權剛強不屈的讚美。本唱片是10吋選曲片相對是少些,要求更完整的好版本當然是塞爾  George Szell 指揮 ,有"絕佳口白" by Klausjuergen Wussow    ( Decca ‎– SXL 6465,1970年 LP )

開始的序曲就領略 謝爾辛強烈的演奏風格,不單有 卡拉揚 的流暢和 伯恩斯坦的疾速,更重要是如 倫培勒 (Otto Klemperer) 磐石般的堅固意志 下有河嶽上有日星,浩然正氣充塞心田。


音樂如此,演奏如此。















Hermann Scherchen (21 June 1891 in Berlin – 12 June 1966 in Florence) 








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奧曼第 指揮 『港口』/ 『Ports Of Call』- conducted by Eugene Ormandy


                           ( COLUMBIA KS 6478 Box ,1963年 LP )


LP-A
Espana - Rhapsody
Composed By – Charbrier
5:54
A2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Composed By – Ravel
5:09
A3 Claire De Lune
Arranged By [For Orchestra] – Lucien Cailliet
Composed By – Debussy
4:07
A4 La Valse (Poème Choreographique)
Composed By – Ravel
11:33
LP-B
B1 Bolero
Composed By – Ravel
14:02
Escales (Ports Of Call)
Composed By – Ibert
(14:45)
B2.1 I - Palermo
B2.2 II - Tunis-Nefta
Soloist, Oboe – John de Lancie
B2.3 III - Valencia

Conductor – Eugene Ormandy
Orchestra –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Jacques Ibert ( 易貝爾 ) Escales , Ports Of Call』,記得早年的中文譯名叫 " 寄港 ",現在都改叫 "港口" , " 港口招喚  " ...,反正這是他最有名作品。Ibert 活得夠久,己也有『Ports Of Call』錄音 ( Capitol P18004 ,1956年LP )卻頗為平庸。除了孟許 Munch 的 強悍敘述 ( RCA LSC 2111 ,1959年 LP ),一般法系指揮較得優美韻致如 馬第農 Martinon (  Pathé Marconi EMI  2C 069 - 12.890   1975年 LP ) 和,杜特華 Dutoit  ( Decca 440322-2 ,1994年 CD )為代表。而首選仍是 老仙角 Paul Paray 的傳世巨作 ( Mercury ‎ SR 90313, 1963年 LP ),這片為法國音樂經典取的是「洽到好處」。本唱片名『Ports Of Call』出於自信,奧曼第也的確演奏出色。




本唱片是法國印象派的耳熟能詳名曲內容五味雜陳包羅萬有。不光是好聽而已是各有其意義。Charbrier "西班牙"是快樂時光 , Debussy "月光"是幽雅靈感 , Ibert " 寄港 "是異國神秘 , Ravel " 死公主孔雀舞曲" 是哀傷 , "波烈露"是狂暴之亂  , "圓舞曲" 更是亡國悲憤。一般老一輩法系指揮擅長在這些作品的內涵和管絃的優美上取得平衡,是獨門活美國指揮總在法國印象派作品備受詬病,托斯塔尼尼 Toscanini 曾在 Ravel 的面前指揮 "波烈露" Bolero ,演奏後 Ravel 卻拒絕上台和 Toscanini 接受鼓掌,來自新大陸的方式總被認為難得個中之味。其實在噴射機時代來臨,各交流頻繁這文化壁壘早己不在,現在連法系指揮也不再固守傳統。


無疑的 Eugene Ormandy  和費城愛樂 就專注於管絃技法之熟稔精彩,各曲內太多的寄意是點到為止。這是個超級樂團,以無比豐厚絃樂為底,獨奏者不管在 Ports Of Call 的 雙簧管,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的法國號 ...等一登場就是蓋世無雙。只有點頭的份,能說什麼?更何況當年 COLUMBIA 錄音飽滿美麗真是相得益彰。

本唱片是精裝版 KS 6478 Box ,另有 編號 MS 6478平裝版。但精裝版不單外套考究,又內附本巨型攝影畫冊,明顯更有收藏價值。



















Eugene Ormandy (November 18, 1899 – March 12, 1985) was a Hungarian-born conductor and violinist



2019年3月17日 星期日

德斯瑞-艾米·安格爾布雷什特 指揮 德步西 : 《牧神的午後》,印象,伊貝利亞 / Debussy : L'Apres Midi D'Un Faune (Prelude) And Images For Orchestra - conducted by Désiré-Émile Inghelbrecht


        (  DUCRETET THOMSON - EMI WORLD RECORD CLUB T 428,1965年 LP )




LP-A
A1 Prelude A L'apres - Midi D'un Faune
A2 Gigues
A3 Rondes De Printemps
LP-B
B1 Par Les Vues Et Par Les Chemins
B2 Les Parfums De La Nuit

Conductor – Désiré-Émile Inghelbrecht
Orchestra – Orchestre National De La Radiodiffusion Television Française


複刻LP價格比原版高的怪現象早就不以為然,最近又發現 連MONO 唱片也愈來愈貴居然比一般 Stereo 高價更是不合理。美好時光不在了,有時還懷念以前滿坑滿谷 Mono 唱片都用紙箱堆放在地上寸步難行到一不小心還會被西格堤 Szigeti 的巴哈無伴奏絆倒。

年黑膠展看到  D E Inghelbrecht 的德步西 原頭版 DUCRETET THOMSON 320 C 016  (1954 ) 標 800大洋,甚至 WESTMINSTER 代理版 WL 5327 也一樣。牙都氣歪了,以前不都是49的嗎?是還不至落荒而逃,頂多回家聽 EMI 代理版算了!

聽法國音樂當然不能少 D E Inghelbrecht 德斯瑞-艾米·安格爾布雷什特,尤其是德步西。Inghelbrecht  原是作曲家因有次代替好友蒙都 Monteux 指揮因而發跡,其中最有名為德步西音樂。他和德步西關係非淺,是德步西音樂的推廣和作品首演人之一。日本人最推崇Inghelbrecht ,東芝 Toshiba / EMI 曾發行「The Art of  Désiré-Émile Inghelbrecht 」全集 5片 LP,現由英 Testament 也發 cd 。

以 " LA MER 海  "這首20世紀最偉大的作品而言,牽一髮而動全身是音樂精細工程。個人推廌仍是海汀克 ( Philips ‎– 6768 284,1981年 3LP )取其含蓄之美。D E Inghelbrecht 和 馬第農 ( Pathé  EMI ‎– 2C 069-14014,1974 年 LP ) , 羅森塔 Rosenthal ( Vega ‎– 16.077 A ,1970 Stereo LP )是固守法式的優雅明亮,而  " 大 D "  Roger Désormière ( Supraphon ‎– LPM-14 ) 卻是在含蓄和明亮力道上取得平衡。相較於有別於法式詮釋而專注於管絃技法的完璧,有卡拉揚 ( DG  138 923 SLPM,1965年 LP ) , 托斯塔尼尼 ( RCA LM-1833,1957年 )是各異其趣。


另外的印象,伊貝利亞 在 50年代 的 DUCRETET THOMSON 錄音品質,其實也是相當好。
















原版  DUCRETET THOMSON 320 C 016  (1954 )


代理版 Westminster ‎– WL 5327



代理版  Angel Records 35678




Désiré-Émile Inghelbrecht (17 September 1880 – 14 February 1965) was a French composer, conductor and writer.
















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

康普夫 演奏 舒伯特 : 鋼琴奏鳴曲 NO. 16 / Franz Schubert : Piano Sonata no. 16, D. 845 (op. 42) - Wilhelm Kempff ( Piano )

                  ( LONDON LL 792,1953年 LP )





欣賞此唱片,如沬春風,令人忘俗。

儘管 康普夫 在後來 DG 的 立體全集錄音獲得企鵝三星戴花 的佳譽,但 在 PHILIPS  “ 二十世紀大鋼琴家 ” 全集 的 ( NO. 56 )  Kempff ,舒伯特 部份 卻只選擇 1953年 Piano Sonata no. 16, D. 845 (op. 42) 。這多少也証實了傳言 康普夫 的  貝多芬 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全集 以 MONO 版本更勝出 STEREO 版本。

布蘭德爾 (Alfred Brendel ) 曾三次 舒伯特鋼琴錄音全集 ( VOX ,二次 PHILIPS ),為舉世推祟。布蘭德爾 曾告訴 指揮 William Steinberg 「當 Kempff 狀演最好的時候,他演奏得比我們任何人都更美麗」,他描述  Kempff 的舒伯特A小調奏曲 D.845 「像 風鳴琴,隨時對任何風吹作出有趣的波動」( an Aeolian harp, ever ready to respond to whatever interesting wind blew his way )。

有龍泉之利乃可以議於斷割,大師評論今人心悅誠服。












“ 二十世紀大鋼琴家 ” 全集 的 ( NO. 56 )  Kempff 



Wilhelm  Kempff  (25 November 1895 – 23 May 1991) was a German pianist 




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

大衛歐斯特拉夫 ( 小提琴 ),薩莫蘇德 ( 指揮 ) 演奏 柴可夫斯基 : 小提琴協奏曲 / Tschaikowsky : Violin Concerto D Major, Op. 35 - David Oistrach ( Violin ),conducted by Samuil Samosud


                    ( Melodiya / VOX - Bastei BDGM 5 ,1959年 10 吋 LP )






柴可夫斯基  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  Op. 35 對於俄國小提琴家是聖杯,演奏必然全力以赴,錄音也可能有數次之多。大衛歐斯特拉夫 就有很多次,甚至 自已 60大壽紀念盤 Jubilee Concerts  ( Мелодия ‎– C 01779 - 82,1968年 2LP ) 也是安排 柴小協,他應是錄此曲最多的小提琴家,現在找出 Oistrach 其中的三個版本來談論,但不是談論演奏的好。說Oistrach 的柴小協好,理所當然有什麼好說嘴?說他不好還會犯眾怒。在大歐壯年期 ( 1955 , 1959 , 1962 )短短幾年間的三個版本,因合作對象分別不同國家 , 不同民族 的樂團和指揮,居然演奏風格相差很大。甚至說如一連聽 1955年的東德 Konwitschny 版接著 1959年俄國 Samuel Samosud版,南轅北徹到懷疑真是出於同一人之手嗎?可看 這位當代小提琴聖手不止演奏好更是實力堅強,有強大包容和適應力。 David Oistrach 可不光靠一套西裝行走江湖。

第一版本是1959年 VOX 代理 Melodiya 再授權 Bastei 10吋版 (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 no. 5 ),搭配 Samuel Samosud / Orchestra Del Teatro Bolscioi ,獨奏者 , 指揮 , 樂團 都是羅斯人此版 燃點低,當 大歐和這個充滿蠻子氣味 Orchestra Del Teatro Bolscioi  一觸即發立刻就對幹起來。不管第一樂章的燦爛和第二樂章 行板短歌的如泣如訢,大歐的猛烈演出真是激情。這是正宗斯拉夫味的 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協奏曲。

第二版本是1955年 DG 大花版10吋版,搭配 Franz Konwitschny
/ Sächsische Staatskapelle Dresden ,是正統德奧的堡壘。令人傻眼,這裡大歐已蛻變成條頓民族小提琴家。依時間和上一 Samosud 版 比較 :

第一樂章 : Samosud  18分40秒,Konwitschny 18分54秒。
二 , 三 樂章 : Samosud  12分52秒,Konwitschny 16分19秒。

康師傅 Konwitschny 伴奏 Dresden 是面面俱到的典雅加上大歐 慢又呈現出正統德奧的平衡美感,而且當年 DG 大花版錄音真不錯,這唱片肯定有大量喜愛者。只是對我而言,還是少了些伏特加味道。

第三版本是 1962年 COLUMBIA 版 ( Columbia  MS 6298 ,1962年 LP ),搭配 Eugene Ormandy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這次伴奏不是條頓系或羅宋系而是新世界系費城之聲。Oistrach  演出巨大宏風範,加上 Ormandy 領著金雕玉琢的百萬之聲是無比豐美。本唱片充滿著的人情味聽得心頭一片暖沒錯以技術而言,大歐真不能算是最好。有人推的是,有如真劍之利的 Jascha Heifetz  ( RCA LSC-2129,1957年 LP )也是理所當然。不過個人仍較大歐在本唱片的豐厚溫暖

這味,個人首選。





Concerto In Re Maggiore, Op. 35, Per Violino E Orchestra (30:00)
LP--A Ⅰ Allegro Moderato
LP- B1 Ⅱ Canzonetta - Andante
B2 Ⅲ Finale - Allegro Vivacissimo

Violin – David Oistrach
Conductor – Samuel Samosud
Orchestra – Orchestra Del Teatro Bolscioi

























David  Oistrakh[nb (September .17 .1908 – October. 24 .1974) was a renowned Soviet classical violinist






Samuil Abramovich Samosud (Russian: Самуи́л Абра́мович Самосу́д) (Tbilisi, Georgia, 14 May [O.S. 2 May] 1884 — Moscow, 6 November 1964), PAU, was a Soviet and Russian conductor.

He started his musical career on the cello, before conducting in the Mariinsky Theater, Petrograd in 1917. From 1918 to 1936 he conducted at the Maly Operny, Leningrad. In 1936 he became musical director at the Bolshoi Theater, Moscow. He founded what became the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in 1951. He premiered several important works, including Shostakovich's Lady Mac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 The Nose, "Leningrad Symphony" and Prokofiev's War and Peace. Shostakovich "had a high opinion" of Samosud's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and regarded him as "the supreme interpreter" of operatic works including Lady Macbeth.Nonetheless, after Samosud premiered the Leningrad Symphony, the composer wrote that he wanted to hear Mravinsky perform the symphony, as he didn't "have great faith in Samosud as a symphonic conductor".









本唱片 & 大衛歐斯特拉夫 ( 小提琴 ),孔維茲尼 ( 指揮  ) 演奏  柴可夫斯基 : 小提琴協奏曲 /   Tschaikowsky :  Violin Concerto D Major, Op. 35 -  David Oistrach ( Violin ),conducted by Franz Konwitschny ‎
 ( DG  LPE 17 163,1955年 10 吋 LP )




大衛歐斯特拉夫 ( 小提琴 ),奧曼第  ( 指揮  ) 演奏  柴可夫斯基 : 小提琴協奏曲 /   Tschaikowsky :  Violin Concerto D Major, Op. 35 -  David Oistrach ( Violin ),conducted by Eugene Ormandy
( Columbia  MS 6298 ,1962年 LP )